年轻时,自己也曾“愤青”,对当时的政治和世事、世俗常有歧见,但却敢怒不敢言,生怕一不小心惹祸,使自己和家人被“踏上一只脚”“永世不得翻身”。后来政治上开明了,对言论的控制“开禁”、放松了,身上的棱角却已渐渐被磨去,只剩下“圆”和“半圆”角,不想再“愤世疾俗”了,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、阅历的丰富,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一介草民,人微言轻,不能改变别人,也不能改变世界,说了也是白说,白说不如不说。
对世事,对世俗,我自认为已很淡定,有足够的自控力,不易大怒大悲,亦不易大喜大乐。面对别人的出言不逊或冷嘲热讽,听到有些人评说议论时事和某些政治人物,尽管也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,但大都充耳不闻、漠然、不予评说;也想不起还有什么事情可以使我欣喜若狂,即使哪一天天上落下个大金圆宝,或有幸中了个五百万元的大奖,除了一时有所惊喜,恐怕也不会使我的性格有太大的改变,因为到了我们这样的年龄,钱除了保障自己的正常生活需求外,已没有太大的刺激力,既不可能利用金钱来投资再干一番事业,也没有用金钱来过一把纸醉金迷、声色犬马的奢望,我只想过平平淡淡的平凡生活,有饭吃、有衣穿、有个蜗居可遮风挡雨足矣!目前或可以预期的处境和收入,大概基本能满足我这个小小的愿望。
我和人交往、写博客,喜欢并且习惯谈一些不疼不痒无伤大雅的轻松话题,既不愿伤及别人,不愿与人发生争论,也不愿触及敏感话题,给自己惹麻烦。由于取题平淡,都是自己平时所想所思,也因为实在事情太多,平时写博客一般都随意写成,从不打草稿,也从不思前虑后,写成后稍稍检查有否错别字和病句,个别地方稍作修改后,就点击鼠标发表,所以一般文字都比较粗糙,以后重看时都会发现若干错处。
但是,棱角磨得再圆,有时也免不了要有挠不过去的弯,人的心态再平静,有时也免不了被掀起小小的波澜,生活中碰到、看到、听到一些事 ,也会感慨、触动、不平甚至愤怒。例如前不久看到有人在博客上对当年的“上山下乡”运动大加吹捧和歌功颂德,就触痛了那根自己努力想遮盖的敏感神经,忍不住打破给自己定下的戒律,发了一把“忿”,一口气写下那篇博客文章“我们难忘,因为曾经的苦涩和磨难”。写好以后很多天,我却迟迟没有按下鼠标发表,因为我知道,这是个敏感的话题,有些当年上山下乡知青的头面人物至今还坚持说那场运动“没有耽搁毁掉一代人”,也有些“凡是”派至今还为那场运动歌功颂德,其中有些人是那场运动的既得利益者,他们这样说这样想人们可以理解,个别人至今坚持自己的信念,仍然在农村“插队”,那更是值得人们尊重——任何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不息的人,不管我们是否认同他们的信念,都是值得尊重的;可是有些人根本没有赶上那个年代,没有经历过那场运动,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,却一本正经地为之大唱赞歌,为之找出一些冠冕堂皇的“革命理论”,用以“教育”我们这些在当年那场运动中失去很多、至今还在为“后遗症”苦恼的老知青!当然,触及这个敏感话题,犯些小“忌”是免不了的,大“忌”不能犯,虽然现在已不致因言而祸,但作为一个有多年党龄的党员,与中央保持一致是自觉行为。不痛不痒、轻描淡写或词不达意甚至违背自己本意,说些假话套话,又是我所十分不情愿的。既要观点明确,发一通心中之“忿”,又不能犯下大“忌”,所以写那篇博客还真费了我不少心思,反复修改几次才发表,也算给自己“破”一次“例”吧。
叹曰:常忆儿时梦,岁月空蹉跎;不图再发奋,只求平和安;偶尔发点“忿”,心态宜平衡。
评论